无锡仁和会计-知识详情

导航

审计师考试技巧心得:做审计应注意的事项

360人阅读 时间:2020-03-07

 首先是做会计审计之类的要细心,因为是和数字打交道,多一个零少一个零那相差就大了;而我是有些粗心的马大哈,这个问题我自己很清楚,但却是总也改不好。就象这回实习过程中,老师叫我编一个资产负债表,这本来不是一件难事,可是我检查了一遍又一遍,总是编不平。老师伸头一看,我把所有的数据都输进去,却不管它是在借方余额还是贷方余额。被老师取笑说,做会计连这最基本的借贷都不懂,那根本就是还没入门。其实并不是不懂,只是粗心。不过能粗心到这个地步,也难了。
看审计底稿时,首先看企业的会计报表,先对企业的总体财务状况有一些了解,然后看其主要科目是什么,哪些科目的数额较大,或者哪些帐户可能不太合理,要进行重点审计的,凭经验或者是直觉判断一下。通常应收账款、其他应收款、应交税金等科目都是比较容易错报或者作假的。
平时学习时学到的帐户、科目等比较齐全规范,但是一些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则比较简单,也没那么规范,这就要求会变通。比如,根据现金及银行存款的管理规定,企业应该设立银行存款帐户,在企业内部只保留维持日常开支所需的现金,一般的交易都通过银行存款帐户来进行。而我所看到的一些企业的财务报表中,银行存款只占货币资金的一小部分,相反,库存现金倒是很多。而有的企业不管是营业成本、管理费用,还是其他的一些开支,都不是用银行存款来冲减,而是直接冲减其他应收款。也有的企业把差旅费等都记入营业成本。老师说这是不规范的记法。本来应该记入营业费用的,这就混淆了成本和费用的区别。一些小企业没有设置营业费用这个帐户,所以把相关的支出都记为成本了。但事实上费用成本是不同的,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;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。费用按照时间划分,期间费用直接记入当期损益,而则成本根据收入成本配比原则,按照产品或劳务的种类进行划分,应当计入所生产的产品、提供劳务的成本。
  从原始凭证追查记账凭证时,根据企业提供的原始凭证,自己分类加总,看应记为什么会计分录,再对照企业提供的记账凭证,看是否一致(包括会计科目和数额)。若会计科目不一致,则有可能是出现了重分类误差,即因企业未按有关会计制度规定编制会计报表而引起的误差。例如,企业在应付账款项目中反映了预付账款,在应收账款中反映了预收账款等。经常会出现重分类误差的会计科目有3对:应收账款与预收账款;应付账款与预付账款;其他应收款与其他应付款。若数额不一致,则有可能是出现了核算误差,即因企业对经济业务进行了不正确的会计核算而引起的误差,也就是会计分录做错了。也有可能是截止出现错误,把交易的归属期弄错了。
根据三栏帐本核对无误后的数据填列会计报表时,04年的会计报表不平,负债权益之和比资产多了5万多,但是下一期的报表(05年6月)可平。查错方法:1、在帐本中查有没有出现过这个差额的数据,若有,则是漏记了这一笔数据;或者是这个数据的1/2,若有,则是将本应该记在借方的记到了贷方或者是相反。若差额是9的倍数,则可能是数据输入错了,如将357输成了375。2、又前面填列进来的数据是据三栏帐核对无误后的,而下期的报表也平了,则证明没有在三栏账里有而忘了记入报表的科目,而可能是已核算的这些科目中出现了错误,比如本该记到甲科目的却记到了乙科目。3、可能是因为记账凭证中的科目本身就不平,却又依其记入帐本和报表。
关于资产评估业务,若该企业为初次注册设立或其他该经济实体尚未存在的情况,则业务约定书是跟其股东签定的,若为增资或者已经成立了公司的外资企业等,因其经济实体已经存在,则业务约定书是跟该企业签定。以增资的资产评估业务为例。假设某企业注册资本10万,现要增资5万,要求对其出具验资报告。首先要对该企业进行审计,以验证其帐面上的资产确实存在,再验证其新投入的资金是否到位。原先的10万注册资本已经通过审核,现需审其是否还在。可去查看银行对帐单,看其银行存款,如有9万7千多,若银行方面没有作假,则基本上可以判断其10万注册资本是存在的。因此这项业务的审计风险较小。得到银行对帐单后还要对银行方面发询证函,经银行确认后还有什么问题,则不是审计的责任了;而为了降低风险,出具验资报告的时间应与银行存款对帐单、银行函证回函上的日期相一致。而在验证实收资本是否到位时,需验证银行出具的关于投资款的现金交款单的回单,另外还需验证临时存款专用凭证(这是由投资款转基本户时的凭证)。

相关课程

相关推荐

首页 无锡培训 无锡仁和 知识详情

通知:本页信息由注册会员(机构)自行发布或提供,所有内容仅供参考,最终以机构的官方信息为准,任何关于对机构的推荐都不能替代您的考察核实,本站不承担相关内容和推荐所引起的法律责任。如果您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被侵犯,请立即向我们发出"权利通知书",我们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处理,切实维护您的合法权利。联系我们:18615226315@163.com